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做贡献。生命科学学院团委组织大学生积极投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了“疫往情深,感恩有你”实践团队。受疫情影响,本次三下乡活动以学生个人实践为主,个人申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抗疫过程中的事例,感恩抗疫中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及英雄。此次活动第一站,19级设施一班张慧、谷梦凡、王裕灵、邓媛媛采访了大同市一医院邓主任、大同市三医院白医生和薛护士长。医护人员对同学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欣喜,他们讲述了武汉的抗疫工作,同时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感谢。
致敬英雄
志愿者们见到援鄂医护人员首先表达了他们对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深深的敬意。
听故事
大同市一医院郑主任
1.您去武汉支援了多久?第一天到武汉的心情是怎样的?郑主任:我去武汉一共47天。刚开始还是有些紧张焦虑,但是投入到工作中以后,慢慢就得到了缓解。2.您最累的时候是怎样的,您是怎样坚持下来的?郑主任:最累的时候就是有一段时间我们离方舱医院比较远,每天都需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才能到医院,公交车开的非常快,我晕车就非常严重,导致有一次刚进舱就晕舱非常严重。到后来为了避免晕车,避免在舱内呕吐(呼吸道暴露),我们医护组在下午去医院前,就不吃午饭了,一天下来也只能吃一顿饭。虽然很困难,但是看着那么多的病人,我们再苦再难也坚持下来了。3.您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吗?郑主任: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开始有一些病人不太了解咱们国家方舱医院的制度,刚开始不配合工作,但是后来通过我们医护人员的疏导,能够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
大同市三医院白医生
1.您去武汉支援了多久?刚开始心情怎样?白医生:我去武汉支援一共是40天。刚开始思想上还是有一些负担,但是我们医护人员更加了解疾病,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也就不害怕了。2.工作结束后,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白医生:肯定是回家了,40天以来,工作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很思念家人。3.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有什么呢?白医生:我们当时是在危重症组,全部都是呼吸衰竭,濒死的病人,每个病人都呼吸困难,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氧疗来使他们恢复呼吸,得到缓解。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能够把一个在死亡边缘的病人救回来时的那种喜悦。最后我们组13位重症病人全部被治愈,我们感觉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够去支援,也是一个机会,我们作为医生,这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一个人一生总要做一些事情,最后回想起来自己也年轻过、奉献过,这也是一种情怀吧。
大同市三医院薛护士长
1.您刚到武汉时,面对各方面的变化(环境、工作时间等)是怎样调节自己的?
薛护士长:首先是环境不太适应吧,武汉那边比较潮湿阴冷,我们进了医院也不允许开空调,只能是咬牙坚持。另一个思想上多少会有些负担,但是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去了第二天就进了医院,也没有想很多,看到病人痛苦我们只能尽全力救治,也就忘掉了恐惧,国家需要,我们义无反顾。2.令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薛护士长:当时有一个83岁的老爷爷感觉自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很不配合治疗,经常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拔针,喂饭的时候也很不配合,基本就是绝食。我们医护组就每天陪老爷爷聊天,给老爷子做思想工作,最后老爷爷也很配合治疗,痊愈出院了。能够把病人治愈,我们感觉做什么都值得了。
受教育
通过本次采访志愿者们了解到抗疫中的感人事迹以及工作者的艰苦。为此志愿者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2020年的春节,必然会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记忆。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疫情期间去武汉支援的医生们,这让我感受颇深。我们采访了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和一位护士长。从他们口中,深刻地了解到了他们身处环境的恶劣以及工作的艰辛。面对那么多危重患者,他们也会害怕,但相比害怕,肩上救死扶伤的责任最为重要!不论是因条件所迫一日一餐,还是克服炎热身穿层层防护服、脸上都勒出了口罩印,这些都无法抵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陪伴患者。“当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在我们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新获得健康时,我们比谁都高兴,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这句话深刻地打动了我。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此,这才是英雄最伟大之处。我们从护士长口中得知,他们的救助工作有时候会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无法顺利进行。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不配合治疗甚至自己拔针管,但即使是这样,医护人员们也在极力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他们的百般劝说下,老人家终于配合治疗。不轻易放弃每一条生命!最终,所有危重患者全部康复。不顾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别人的生命。这么无私的精神是英雄的写照!聚精竭虑汗珠淌,忘己救人心血抛。大医大德八方赞,一面旌旗耀日飘。民之英雄!国之英雄!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爆发,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春节活动,从张灯结彩的举国欢庆到空无一人的大街小巷,大家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出门不聚集,可是有一群伟大的逆行者,他们奔赴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今日我有幸采访了几位光荣伟大的抗疫英雄,从他们身上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医生救死扶伤的伟大抱负,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怕,可是他们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他们就是国家的英雄!19级设施一班谷梦凡
7月14日,我们采访了大同市平城区驰援武汉的三名医护人员。郑医生是支援武汉的一线英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身体的不适应,郑医生为了防止晕车,不给其他同事增加负担,严格执行“手拉手”政策,很多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在面对危重病人时,害怕会不由自主的消失,这时她到脑海里只有救死扶伤。薛护士长说到:“当一个病人濒临死亡时,在我们医护人员的努力下重获健康我们比谁都高兴。”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在危险面前,他们英勇奉献,无所畏惧。从白医生口中得知,有许多医护人员积极主动报名,自愿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只是他们比较荣幸,可以抵达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和温馨的年挥手作别,背起行囊,戴上护目镜,身穿防护服,坚定地投入到一个无声的战场,到患者需要的地方去。向他们致敬,期待他们平安凯旋!冬天即将结束,万物复苏更新。敬畏自然,守护生命,转发!致敬最美的逆行者。
7月14日,我和三位同学代表生科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医院采访援鄂医护人员。不管前线多么危险,义无反顾前去支援的是他们;拼尽全力,将在死亡边缘的病人治愈的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的还是他们——伟大的白衣天使。“回想起在武汉支援的日子,心里仍然难以平静……”郑主任和我们说到。听着援鄂英雄们讲述在武汉的那段日子,我的心情也十分紧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们问三医院的薛护士长“您当时去武汉害怕吗?”的时候,她的回答很简单“国家需要,我们义无反顾。当看到病人痛苦样子,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了,只想着怎样抢救病人。”一句简单的国家需要,我们便义无反顾,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胆量,这不仅仅是一种为国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医护人员的情怀。我们还了解到大同市三医院白医生和薛护士所在的危重症病区13位患者最后全部康复出院,这让我心里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是他们用尽自己全部的专业知识,将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抢救了回来!通过这次采访,我更近距离的接触了医护人员们,也让我更真实的体会到他们的奉献精神、在危难关头舍小家,为大家的勇气与精神。致敬英雄!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通过本次活动志愿者们了解到了抗疫中的感人事迹以及工作者的艰苦。坚定了青年大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培养了他们知行合一,勇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良好品质,实现了志愿者们感恩医护人员积极向他们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