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05 阅读次数: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积极性,打破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立足我院实际,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院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变,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实施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两个专业,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特提出如下两个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生物科学专业“动植物课程群”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课程改革形式

课堂教学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归纳总结”六步法教学。

2、课程基本信息

“动植物课程群”,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上一学年,植物学、动物生理学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响良好,本学期将对植物学、动物学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3、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动植物课程群”教学团队成员主要有高昆(硕士,副教授)、张巽(博士,讲师)、高志慧(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优秀奖获得者,硕士,讲师)、刘丽敏(硕士,讲师)、杨俊霞(硕士,讲师)、白海(博士,讲师)等教师。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主持或参与过教学改革项目,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4、具体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的重点在每节布置一个主题作业,如课程进度计划内容相关的自然现象、科研热点、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等。

   (2)学生自学。学生课前围绕主题作业,通过查阅文献,利用网上课程平台,结合课程教材,提炼思想创新,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

   (3)小组讨论。班级分小组交流,就主题作业与研究报告,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小组的课堂汇报展示。

   (4)展示交流。各小组在课堂上选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汇报形式可多样化,如讲解、制作模型、标本等。小组间可以补充交流。

   (5)点拨提升。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归纳总结。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讲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突出教学重难点,完善知识体系。

5、考核方式改革

注重过程评价,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出勤与过程考核)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过程考核成绩评定内容包括:作业、课堂交流与提问、读书报告、研究报告、小组讨论、汇报演讲等。

(二)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课程改革形式

整体结构化;LG教学模式

2、课程基本信息

“分子生物学”是基于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知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较为抽象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又是学习基因工程、遗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药物工程以及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的基础。对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培养,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兼顾基础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对专业课知识的延伸,做到有效衔接,夯实基础。

3、教学团队(教师)基本情况

现任主讲教师4人:崔乃忠,武娟,戎婷婷、白静。

崔乃忠,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讲师;武娟,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讲师;戎婷婷,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讲师;白静,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硕士,讲师。

4、具体实施方案:

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48 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

(1)整体结构化与延伸

利用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构建如下六个整体结构模块:1、生物大分子;2、基因与基因组;3、DNA复制;4、转录;5、翻译;6、基因表达。同时将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和基因工程、遗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药物工程以及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知识与以上六个整体结构模块有机融合与延伸,并采用LG教学模式将六大模块相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最后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整体结构化模块的理解与运用。

(2)LG教学模式的应用

LG(Logical Guidance)即“逻辑引导”,是一种按照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加以引导,而非“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LG教学模式现今未见报道,属于本次教学改革方案首次尝试。

该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联系与延伸,重在逻辑引导,不再拘泥于新教学内容的章节,不再局限于已有基础知识的学科范围,努力将新教学内容需要的知识基础与新教学内容的知识环节紧密相连,致力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整体运用。

(3)考核内容的改革

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对考核内容进行改革。考核内容改革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期末考试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对新知识整体结构化模块的掌握程度,即整体结构模块,不再单纯地考核学生对新知识中包含的概念、原理等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2、重点考核学生对整体结构化模块的延伸内容,即延伸内容模块,不再单纯考核对新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3、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逻辑关联认识、掌握和运用程度,即整体结构模块与延伸内容模块的逻辑联系,不再孤立地考核学生对个别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四、保障措施

1、成立学院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教学改革领导组组长:王润梅

教学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周凤、李宝园、解谦、韩志平、张弘弛

2、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学院鼓励支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对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年底进行绩效考核时,给予相当于参加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加分;给予主讲教师每节课按1.5个标准学时的课时津贴等。

3、学校要给予政策支持

学校要在政策上支持学院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课时津贴的预算,教务处给予一定的教学改革项目经费,鼓励、支持项目顺利开展,取得预期效果。

                                                        生命科学学院

                                                        2018年3月5日